|
一 理论和实践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过,事物都是在矛盾的纠缠进化中得到升华的,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必定是好人历尽千辛万苦,结局的时候才能战胜坏逼,反派是主角成长的加速器,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精华——辩证思想。
只有经历正反两面的摩擦挤压,才能更快成长。
当粟裕沉浸在前三次反围剿的指挥艺术里时,博古一伙人来到了苏区,他们将充分展示,什么叫瞎搞,让红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从反面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第四次反围剿延续了前三次的风格,由周恩来和朱德指挥,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消灭了老蒋两三个师后,日本人在华北开始搞事了,很快就爆发了长城抗战,“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就是这时候吼起来的,知识分子们泪流满面,高呼抗日,老蒋再打内战就要遭到万人唾骂,无奈只好撤军。
第四次反围剿就这么胜利了,并且吧,这时候毛主席已经靠边站了,可红军依然取得了胜利,让博古心里不由冒出了一个想法,没有毛泽东,一样可以打胜仗。
博古为啥会有这个想法呢?因为他特别忌惮毛泽东。
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博古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一把手,那稚嫩的脸庞和刚冒出来不久的胡须,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娃,很难让人服气,对博古来说,根据地和军队都是毛泽东一手创建的,威望很高,作为空降领导,博古简直忌惮的不行。
其次毛泽东坚持和中央唱反调,中央号召大家勇敢的走出去,向大城市进攻,苏联十月革命就是这么胜利的,蒋介石北伐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差不多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进攻大城市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可毛泽东却偏偏说什么农村包围城市,坚持和农民混在一起,这简直是千古奇闻,古今中外,谁从农村包围过城市?一个都没有嘛。
实在太扯筋了,博古觉得毛泽东简直就是一个超大型的绊脚石,必须要搬走才行,怎么搬呢?打倒批臭再踩上一万脚嘛。
把人搞臭这事是有套路的,必须掌握全套技巧才行,怎么办呢?对于能干的人,就交给他更多的事,忙中出错嘛,只要出错,就上纲上线,往死里批,然后发动群众一起斗,用不了几个回合,被斗的人就会臭不可闻。
有人表示反对,说人民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怎么会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逼呢?群众的眼睛当然是雪亮的,那是要经过时间检验的,要经历挫折和教训后,群众才会最终搞明白,谁对谁错,而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
如果还是无法理解这些,看看那本叫《乌合之众》的书,就会搞懂,哪怕脑袋再清醒的人,只要进入一个群体,判断力和智商就会直线下降,面对群体的观点,很快就会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无法自拔,最后就会变得和其他人一样,炽热又疯狂。
作为“整人小王子”王明的小伙伴,博古在这方面简直无师自通,他的手段更高明,不直接整毛泽东,而是不厌其烦的把毛泽东的小伙伴一个个打倒,比如邓小平古柏毛泽覃几个人,怎么打倒呢?
红军不是要进攻大城市吗?那需要很强大的力量,博古设想的是,需要一百万红军,这个任务就交给毛泽东的几个小伙伴去办,很显然,在苏区这么小的地方,怎么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嘛,这个不切合实际的任务,遭到了邓小平几个的激烈反对。
博古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们几个好大胆子,不但反对中央的路线和方针,还敢发牢骚,分明是对革命的前途悲观失望,妥妥的“右倾投降主义者”,必须在全党展开彻底批斗,肃正这种歪风邪气!
大帽子一带,毛泽东的几个坚定支持者全部被打倒,每天过的日子苦不堪言,天天挨批斗,日日做检讨,大伙一看这阵势,谁还敢靠近毛泽东?用毛主席自己的话来说,他就变成了一个被浸入粪坑的木菩萨,臭不可闻,三年的时间里,连鬼都不敢上门。
大帽子一扣,任你有天大的本领,是龙只能盘着,是虎只能卧着。
并且吧,喜欢整人的都是些没什么真本领的人,如果有真本领,直接亮出来就是了,何必走这么多过场呢?没有真本领,又想让手下人服服帖帖,那就只能靠装腔作势,手段嘛,很简单,骂就是了,通过把别人贬的一无是处,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粟裕当时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干部,不知道中央发生的那些事,但“左倾”的风潮很快就波及到了基层,让粟裕有了深刻的感受。
当时粟裕在红7军团,军团长寻淮洲,这是毛主席亲自培养的天才战将,以他的资历,如果能够活到解放后,妥妥的元帅,不过呢,可能也就没粟裕表现的机会了。
对于寻淮洲这种从秋收起义就跟着毛主席混的人,博古肯定不放心,于是给红7军团派来了一个政委,叫乐少华,这个人吧,属于“留苏派”,既没帮村里大爷打过水,也没在战场上扛过枪,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因为和博古一伙的,就坐在这么高的位置上,自然想表现得很权威。
怎么体现呢?踩别人嘛,比如开大会的时候,对着寻淮洲骂“妈的个X的”,打仗的时候又指着粟裕的鼻子骂“妈的个X的”,跟个老鼠屎一样,把整个部队的气氛搞得很压抑,大家看见他都噤若寒蝉,他就跟吸了鸦片一样,爽翻了。
在谭家桥战斗中,寻淮洲战死,乐少华被打成重伤,被粟裕从尸体堆中发现后给救走了,所以说,粟裕的确是一个好同志,他没有宗派思想,更不会落井下石,满脑子都是琢磨怎么打仗,不懂得拍马屁,这种性格为他在战争年代取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他在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正反面的教育都有了,可这距离粟裕成为“战神”,还有一关要过,这就是实践关。
二 游击队进浙江
对于粟裕来说,毛主席的教诲也罢,博古他们的瞎胡搞也好,无论正面反面,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论,如果想将这些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理论,那还需要亲自下场。
为啥呢?别人的理论是别人对过去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总结出来的真理,如果想用在别的地方,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真理可能就不适用了,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先试一试,在实践中根据条件变化进行修改,直到在新的环境下,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这个新总结出来的真理,才是你自己的理论。
关于论证的具体过程,毛主席写成了一篇文章,叫《实践论》,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详细解读,还有另外一篇《矛盾论》,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详细解读,这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矛盾论》教大家认识问题,《实践论》教大家解决问题。
这两篇哲学超级巨著,是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抽空写出来的,为啥只能是抽空呢?当时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上前线抗日,部队里有很多人想找小日本玩命,不愿意建敌后根据地和打游击,还有一伙人觉得反正都是打日本人,干脆我们全部听国民党吩咐就好了。。。。。
这么多人,这么多错误想法,如果不纠正过来,那造成的后果都会是灾难性的,比如找小鬼子拼命,就红军长征过后的那点家当,和小鬼子硬拼,一个照面就没了,还有全部听国民党吩咐,共产党就没了。。。。
这些事都要毛主席操心,他只能天天给大家讲,到部队讲,到学校讲,到机关讲,在群众大会上讲,各种不停的讲,心都操的稀碎,只有等大家都睡觉了,他才能点起小煤油灯,叼着劣质烟卷,在冰冷的窑洞里写文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前面已经聊过了,北上先遣队在怀玉山几乎全军覆没,只有粟裕带着800人逃了出来,粟裕带着这些人到处瞎溜达,非常迷茫,1935春节刚过,他们突然收到中央指示,成立挺进师,粟裕任师长,任务是挺到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去。
粟裕还在寻思谁的胆子这么大,让他们到国军的窝子里去,从缴获的报纸上一看,顿时放心了,原来毛主席又出来领导红军了,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了嘛。
粟裕就这么带着500人来到了浙江,这里面的很多人虽然以前是搞后勤的,既没有打过枪,也没有当过地下党,但都经历过生死逃亡的大场面,对于来到蒋介石的故乡搞事情,显得比较淡定,具体怎么搞,粟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建立根据地,作战的方式由运动战转为游击战,有了根据地,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人数太少,没法打歼灭战,只能打游击战。
毛主席当初提“敌进我退”,那是为了诱敌深入,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创造机会,粟裕提出的口号是“敌进我进”,那是为了保存实力,当国军乌泱泱从四面八方围过来时,打是找死,躲也没地方躲,只能跑路。
怎么跑?这事就非常考胆量,朝敌人来的方向跑,这就是“敌进我进”的奥秘,跑到敌人的后方去,让敌人扑个空,毛主席的“四渡赤水”,被他老人家自认为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其中第四次渡赤水,采用的方式就是“敌进我进”。
游击队跑到敌人后方搞袭击,等敌人发现游击队已经跳出包围圈的时候,那就只能撤退了,这就是粟裕在蒋介石老窝里搞游击战的基本思路。
刚进入浙江还是挺顺利的,为啥?国军主力部队要么留在苏区搞斩草除根,要么跟在中央红军屁股后面猛追,留在蒋介石老家的都是些地主武装,也就是所谓的保安团,欺负老百姓是一流水平,至于打仗,就只能呵呵了,他们喜欢大叫大嚷一窝蜂的迎着红军的枪口往前冲。。。。
粟裕看的目瞪口呆,当然也没客气,在干掉了最嚣张的那个保安团后,浙西南的地主们知道碰到硬茬子了,吩咐老婆收拾细软,带着小弟们连夜提桶跑路,连家也不要了,县政府的官员们吓得天天给省里打电话,说共匪来了,赶紧派救兵,有个县看门的士兵枪走火了,县长当机立断跑路,由于跑的姿势太帅了,不明真相的手下和群众纷纷模仿,一会儿整个县就跑的没人了。。。。
打保安团很爽,发动群众的时候碰到困难了,这都要“感谢”蒋介石卖力的宣传工作,4.12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为了在舆论上赢得主动,组织了一大帮穷酸文人,在大报小报上讲共产党极其可恶,不但共产还要共妻,反正各种污蔑,说多了以后,红军在老百姓的心中,就和金庸江湖里的邪派一样,简直就是邪恶无比。
当听说红军来了,老百姓吓得要死,全部躲了起来,粟裕找不到向导,也买不到粮食,一度很惆怅,后来有个机灵鬼想了个好办法,让侦察员穿着老百姓衣服,在村子周围山上到处跑,边跑边嚷嚷“红军来了红军来了”,躲起来的老百姓以为红军要搜山,吓得全部跑出来到处乱窜。
这时候侦察员把老百姓拦住,然后各种宣传,说红军如何如何好,国军才是真正的坏逼,当然,嘴把式是感动不了人的,共产党打天下靠的是实惠,在根据地分地,在白区给钱,童叟无欺,只要帮游击队做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绝不拖欠。
浙江村里的农民伯伯哪里见过这阵仗?以前无论哪路军爷到村里,都是伸手要钱抬手打人,什么时候给穷人拿过钱?多新鲜哪!在村里呆过的人都懂,稀奇古怪的事是传播最快的,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广播电视,只要三姑六婆就行,很快,红军给老百姓拿钱,这事就以原子链式反应的速度传播了出去。
有了老百姓支持,游击队在村里很快就站稳了脚,规模也越来越大,1935年8月1日,为了纪念建军节嘛,他们还搞了一个武装大游行,跑到衢州边上放枪放炮,还扔手榴弹,搞得火光四溅,爆炸声隆隆,衢州算大城市了,里面有很多阔佬,他们的姨太太们吓得一身肥肉乱抖,边哭边掐自家老爷,说蒋光头怎么这么没用?把土匪都剿到自己家里来了?让老爷想办法赶紧跑。。。。。
听到消息后的蒋介石立马就怒了,先把军头们骂了一顿,说方志敏一伙不是在怀玉山被剿光了吗?怎么还让那个叫粟裕的带这么多人跑出来了?是哪个猪头放的?接着又大骂黄绍竑,说你特么的以后别吃饭了,吃米田共。
蒋的脾气不好,他自己知道这个毛病,经常写日记告诫自己,要修生养性,要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以及淡定云云,日记中写的挺好,一旦碰到烦心事,他立马开始原形毕露,骂的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冲动起来还要打人,用鞋底子抽戴笠的脸,大舅子宋子文白嫩的脸上挨了一巴掌后和他翻脸了。
没办法,修养不够只能日记来凑,所以委员长江湖人送绰号“日记哥”。
三 三年游击战
“日记哥”知道骂人只能发泄怒火,要剿灭共军还是要靠真材实料,他派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和土木系的二号人物罗卓英带着63个团,超过20万人,对区区2000人的游击队展开了围剿。
粟裕见势不妙,趁着包围圈没有合拢,带着主力跳了出去,这就是毛主席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提出的思路,也是解放战争中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思路,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最好的策略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粟裕有策略,罗卓英也不傻,他的心里非常清楚,游击队生存的土壤就是老百姓,只要切断老百姓和游击队的联系,游击队就会失去所有消息来源,失去所有物资供应,很快就要玩完。
他在村里搞“移村并居”,把散落在地里的农民集中到大村住,在周围修建碉堡,让游击队买粮食都找不到地方,估摸着游击队饿的快不行了,就组织人马搜山,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每天搜,搜的不耐烦了,就放火烧,一座山一座山的挨着烧。。。。
这就是留在根据地的游击队员们面临的情况,当时大伙编了一首歌,描述的非常生动:身无冬衣夏无被,日无粮食饿肚皮,野菜萝卜来充饥,敌人消剿消灭我,同你一命拼一命,打死你一个不亏本,打死你两个赚一个。
过了几个月,浙西南根据地红色政权的痕迹就消失了,为啥?没法公开活动了嘛,还活着的人,只能回到以前的角色,该种地种地该教书教书,暗地里联络,开展地下斗争,耐心等待局势变化,什么局势?粟裕带着人马杀回来嘛。
都说粟裕用兵如神,但具体咋个用兵的,几乎没人说的出来,下面就把粟裕在游击战时总结的宝贵经验无私奉献出来。
游击战的六条原则:
1、 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
2、 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
3、 支配敌人,掌握主动。
4、 积极进攻,绝少防御。
5、 飘忽不定,出没无常。
6、 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关于行军作战的五条要领:
1、 反敌人之道而行,并竭尽欺诈之能事,敌进我退,敌集我散,避实就虚,声东击西。
2、 不要企图太大,只要常有小胜。
3、 站在敌人侧翼、后方和圈子外围,不为敌人所合击。
4、 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就等于等死。
5、 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袭击,只要枪弹一响,刺刀就要杀到敌人肚皮上去。
部队行动起来,粟裕还有很多具体方法,比如什么兜圈子、八字形、S形、回马枪、东出西返、早出晚归等等,每次行军,他都要派专人殿后,清除痕迹,比如踩倒的草要扶起来,足迹要抹掉,在相反的方向制造痕迹,每天规定两个集合点,任务结束后,第一集合点没人就到第二集合点,住的地方一定要有前后门,这样方便跑路。。。。
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看到这里突然间有点感慨,干什么工作都要认真仔细,老天不会亏待努力的人,除非努力的方向是错的,比如加班,如果是为了提升技能,这个方向就是对的,如果是为了多拿点工资,那就完犊子了,马克思他老人家很早就告诫过大家,计时和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最好的方式之一。。。。
虽然粟裕心眼已经比身上的汗毛还多了,可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敌人面前,还是有几次遇到了危险,差点把命丢了。
一次粟裕在转移过程中,被大批敌人围在很狭小的三角形区域,没法跑了,只能钻进刺丛里,眼看着搜山的敌人越走越近,粟裕屏住呼吸,把子弹顶上膛,准备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幸运的是,当时天已经快黑了,还下着瓢泼大雨,搜山的国军士兵不太积极,他们虽然不识字,可脑子并不傻,一旦把游击队员搜出来,自己挨枪子的可能性很大,于是装腔作势磨蹭到天黑就赶紧撤了,粟裕就这样捡了一条命。
还有一次粟裕带队在半山腰休息,敌人悄悄摸到山顶朝他们放枪,粟裕他们赶紧朝江边跑,准备渡江逃命,粟裕水性很好,可那天正好跳到了漩涡里,怎么都游不出来,眼看就要跟这个世界告别,后面的战士及时伸过来一把雨伞,粟裕抓住伞柄,才幸运的逃出了漩涡,这个时候敌人又追了过来,天色已黑,他们只好攀上悬崖,紧紧贴在崖壁上,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来,敌人就从他们的脚下冲了过去。
还有一次,他们为了摆脱敌人,连续在山林里走了三天三夜,到达安全地带时,粟裕倒地便睡,一口气睡了40个小时,怎么叫都叫不醒。。。。。
其他令人动容、感动、愤怒、敬佩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打游击的三年中,他们每天都游走在生死边缘,直到要新四军改编的消息传来。
多说一句,粟裕带着大约500人进了浙江,到改编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字,不过这里面的人,都已经换几茬了,大家想象下,这三年的残酷程度。
本文来自于专栏《红旗》,欢迎关注公众号“功夫哥”,带您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