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

丹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回复: 0

澧州这座山因皇子而改名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28 13: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彭山在唐朝以前叫虎山,有传说是风水大师观山绘图,因山形极像卧虎而得名,这个解释在如今看来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但如果了解澧阳平原的历史,就会理解人们这种观念的由来。


澧阳平原是长江文明的发源地,早18000年前的竹马遗址中,发现的高台房址,考古学家怀疑是庙堂建筑;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彭头山出土的遗迹中,发现了巫文化印迹——祭祀用的灰坑;6000多年前的城头山遗址中,发现了大型祭坛和神庙。澧阳平原从1万多年前的巫文化起源过渡到6000年前的宗教统治,有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


而整个封建社会,由巫文化演变形成的宗教一直贯穿始终,教化着大众,凝聚着民心,为统治阶级服务,同时民众对宗教的信仰发展到建寺修庙,几乎各地风景秀丽的深山,都有一座民众祭拜的寺庙,从而形成了“深山藏古刹,晨钟罄青竹”的人文景观。


当信徒准备建造寺庙时,必定先要请风水大师寻找龙脉之地。而风水学上认为的风水宝地要满足“前有照,后有靠”的条件,前有照指前面有水,水有聚财进财之意,后有靠是指后面有靠山或屏障,即可抵挡寒风,又可保护安全。比如参观过明清土豪大院的人,会发现那些古宅建造上都有一个共性,门前有河或池塘,屋后有山或高地,要不就在前院放一口大水缸,每天添满,方便时刻用水。


再回过头来看虎山,前有澧水环绕东流,后有群峰山峦叠嶂,在6000年前的城头山时代就流行风水学的澧阳平原,虎山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但虎山之名应该与风水无关。
民国以前,澧阳平原的山区,经常有猛兽出没,有可能以前当地人在此山多次发现老虎身影,因而称之为虎山,提示人们多加小心,口耳相传中,虎山之名便沿袭下来。


虎山改名彭山,是因为和皇子有了关联之后。643年,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二子李元则任澧州刺史,那时的澧州县城有可能在澧水南岸距彭山不远的广福村。《直隶澧州志》记载“隋改澧州为松州,筑城州河南,唐宋迁徙无常。”而在彭山脚下10公里远的广福村的太平庄发现了一千多年前的古城墙遗址,再查《澧州志》看到这样的记载“松州城在州河南村壤”。无疑,澧州历史上曾在此筑过古城。


中国历史上从汉朝开始皇帝曾把祭拜神灵和先哲形成一种制度,比如学宫里要有孔子像,学子读书前先要祭拜孔子;州官要祭拜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拜天神就要到离天最近的地方建祭祀场地,澧水河南离县城最近的高山只有虎山,而虎山之顶在隋唐时应该建有庙宇,便于州官祭拜。将庙宇建在山顶之上,是为了能够与天神更近一些,敬神时,让神灵第一时间感知,然后尽早保佑众生。


李元则来澧州之前被封为彭王。到了澧州之后,第一次上山祭拜,便被峰峦清秀的彭山所吸引,这里松柏葱绿,修竹滴翠,飞鸟歇息枝头,林间野兽觅食,偶尔空旷的山林间还传来山麂跟鬼一样的嚎叫声,彭王第一次听到时还有点毛骨悚然,但很快被虎山的原始野趣所吸引,狩猎的瘾一下子被勾引上来,只要有空,便带卫士朝山上跑。


上山除了狩猎之外,遇上干旱时还要带领民众到山顶的祭台祭拜天神求雨。李元则为官清廉,严于吏治,处理各种政事正直公正。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以朝廷为主,为老百姓着想,短短十几年时间因精励政务,在澧州名声显著。


651年彭王去世后,澧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在静谧清幽的山顶修了一座思王祠来感恩他的功德,寄托对他的哀思,更希望彭王的在天之灵为澧州子民祈福消灾,让以后的父母官像彭王一样惠政于民。慢慢地,虎山被人们称之为彭山。
从此,一代又一代的澧州人对这座景色秀美之山注入了信仰,彭山承载了人们的心灵寄托和美好愿望,演变为一个传承文化和登山旅游的胜地。
文:澧水彭山
编辑:玫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丹东网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巅峰设计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