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

丹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回复: 0

第四回:沈阳作为东北战略核心的四大功能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4-10 20: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维系东北亚的历史基石

这是由东北“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发源地”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区”的归属性所决定的。
辽宁西部高原城市朝阳、阜新等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中国文化的起源地。28万年前的营口金牛山人,5万年前的朝阳鸽子洞人,8000年前查海文化,7000年前新乐文化,6000年前赵宝沟文化,5000年前红山文化,以及4000年前的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文化都表明东北地区很早就已经从新石器时代转入早期农耕文明时代,辽宁甚至有连续3000年的不间断5期红山文化遗址。
因此,这里是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等古人故里,辽西炎黄文明代表了中华文明发祥之根源。这里也是“龙的故乡”,辽宁朝阳的红山文化遗址就出土过中国最早的“玉猪龙”。此外,黄帝遗骸、祭台、神庙、积石墓冢、“红山女神”(疑似女娲),以及从远在江浙的良渚文化带来的几何印纹彩陶,都是红山文化献给世界的一份馈赠。
公元前5000年起,夏朝之祖大禹(本名姒凌)治水始于辽宁西部医巫闾山。大凌河以大禹的本名命名,并在这里开启了氏族文明,现如今锦州大凌河仍在流淌。
殷商始祖子契(音妾)生于辽西,为黄帝曾孙高辛氏帝喾之子。大约4000多年前,帝喾之妃简狄在辽西凌源青龙河食一颗鸟蛋生子,取名为“契”,长大后它被尧舜两帝定为“司徒”、“火正”,庙号“阏伯”。后定都商丘,经13世孙商成汤建商朝灭夏桀,延至28代帝辛(纣王)在朝歌亡于西周自焚,国祚550年。
周朝,商灭后姬弃(即后稷,殷契同父异母之兄)后裔周文王(姬昌)次子姬奭(音是)采食于辽河流域,并在此兴起,建立“燕”国,后迁都“蓟城”,也就是北京。北京因为成了燕国的故都,因此成为“燕京”。事实上沈阳的建成史可能比北京更为悠久。北京有3000年历史,而沈阳则已经有3200年的历史了,历史广度不亚于远在西北的长安(西安)。
春秋战国时期,燕将秦开大破北方匈奴、东胡、山戎、肃慎、秽貊以及北上的百越残余,将辽河以东的大半个辽宁,尤其是沈阳纳入了中国的历史版图。辽西有孤竹国,曾与远在西南的夜郎国是近亲,因其此地曾生有“大夏孤竹”,据说此竹砍下后能制造可以飞天的笛子,也有人认为孤竹国是以“竹图腾”命名的。孤竹国君有二子,一个伯夷,一个叔齐,国君死后留守辽西,因不食周粟逃亡长安南首阳山,终老而亡。东北人特别是辽宁人的“不服周”的气节,由此发端。
秦朝始皇嬴赵政(嬴政)历经几百年攻灭燕国及其它五合(齐楚韩赵魏),又在辽宁地区设立右北平、辽东与辽西三郡,以军功制打破了奴隶制。秦朝统一六国虽然只有十几年,其开启的封建帝制影响深远。秦始皇曾在辽西海滨东巡,率徐福求仙入海,携三千童男童女寻求“长生不老药”,后在西征邯郸时病亡。秦初,匈奴、东胡、山戎、肃慎、秽貊等北方各民族在辽东以北猖獗。秦始皇为抵御这些北方各民族的侵略奉命率十万劳工修建“东起辽东,西止临洮”的万里长城。其中一位名叫范杞良的劳工,因劳累过度猝死于长城下,其妻孟姜女因抱怨“暴君”秦始皇强迫范杞良等劳工狂修长城感到抱怨、愤怒、绝望、消极,进而哭倒长城,悲声震天。孟姜女后在辽西绥中县西南止锚湾跳海而亡,现在止锚湾海域留“姜女坟”一座,隔壁的河北省山海关有著名的“孟姜女庙”。从此,辽西这片土地,多了一个关于孟姜女的“悲惨爱情传说”。
汉朝时,三国有公孙氏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历仕公孙延等五代帝君,率大批人马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北攻扶余,南越海攻东莱(今山东)。此时,沈阳城内即已聚居着大量从关内河北、山东迁来的汉族人。这时的汉族,是沈阳地区两个世居民族最早的一个,也是沈阳城里人口最多的民族。
如果走进沈阳这座城市的历史,你就会发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沈阳成为无数中国人的一座“生产车间”,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区”的生动提现。在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东北人就是中国人的代表之一。东北人的产生,有赖于东北民族的五根支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每一朝便形成每一个潮流,每一代便形成了一个新的替代,东北人在五大族系的交融之下,一直是中国历史中最生机勃勃的族群。
沈阳附近的东北地区主要分为四个族群:
一个是北方的秽貊族系,一作“獩貊”或音“惠莫”,源自从东南沿海北上的古越人,原属南岛语系。汉朝、魏晋、南北朝为“扶余”(一作“夫余”),即为“夫越”的音译,可能是古越人的一种自称(越人的语言习惯定语后置,因此以“夫”开头)。秽貊下有榆椮、凫臾、索离、高句丽等几个分支。
其中一支名“榆椮”,为半农耕半游牧民族,“盖百越之别种”,“诚狸(俚)獠(僚)之北源”。它曾是留在北方的百越民族残余分支,是一种被游牧化的“百越”人。汉末时榆椮族从东北,经冀晋,过黄河,渡内蒙,向西南逃亡至川(渝)、陕、甘、青、藏、滇、黔、桂、粤(港澳)、琼、湘、鄂等省及东南亚和南亚的广大地区,其中一支甚至北上新疆,融入西北高原羌藏族系,衍生出汉藏语系的汉、回、满、彝、苗、瑶、壮、傣、泰、掸、佬(老挝)、黎、侗、水、畲、怒、白、布依、毛南、仫佬、仡佬、土家、哈尼(阿卡)、拉祜、纳西、傈僳、基诺、南亚语系的京、芒、南岛语系的高山、若开、马来、大洋洲、马达加斯加(非洲)等民族,其中一支曾建立过云南的南诏、大理以及西北的吐蕃、西夏、后秦等政权。与汉、藏、羌、缅、钦、普米、门巴、珞巴、独龙、阿昌、景颇(克钦)、克伦、克耶、夏尔巴及印度东北部那加、博多、梅泰等族的先祖“发羌(博弋)”和南亚语系中的佤、孟、俫、莽、德昂、布朗、布庚、高棉、象雄(蒙达)、塞芒、尼科巴和前秦、后凉、成汉等南亚语系的先民“氐族”(白马)并称为“青藏高原三大族系”,它们共同组成了南方唯一的高原游牧民族“古(氐)羌人”。这三大族系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汉、藏、羌三大民族的共同源头。今天,在四川、贵州和云南一带的榆椮族后裔——彝族、白族的聚居区,偶尔也会看到与东北民俗文化相似的内容,比如与满蒙民俗相似的“火把节”、彪悍的“坨坨肉”以及传统的“土掌房”、“踏板床”和火炕等。
凫臾是“扶余”的近音译名,索离则是韩国和朝鲜的主体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的先祖之一,这两个民族现已无存。只有一支名为“高句丽”的族群继承了“秽貊”族群的威望和声誉。高句丽缘起公元前37年时的秦汉,盛于魏晋,终止于隋唐。它的领土广布东北三省,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公元七世纪初,随着公元668年唐太宗李世民、薛仁贵等人东征攻入辽东,高句丽从朱蒙开始,经过三国时期的公孙氏时期,历仕700多年的高句丽亡于战火硝烟之中,只在沈阳以东的吉林集安市留下了“丸都山王城”这样的遗址,同时也在沈阳留下了一座座高句丽陵寝和亘古不变的“侯城”、“沈州”和“玄菟郡”。三国时期,公孙氏不服西边的曹魏政权,在公孙氏被灭后,高句丽便与司马懿一同瓜分了辽东大部分土地。高句丽灭亡后被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进入日本,成为大和民族(即和族)以及冲绳县琉球族的先民。另一支进入朝鲜半岛,成为广布朝鲜、韩国以及中国(特别是东北)和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朝鲜民族(即朝鲜族)的祖先。这两支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主要是通古斯语族)与南岛语系、南亚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等各民族的混合体。两个民族的语言都属于孤立语系,且使用人种血统来源混杂,在语言学上没有近似的亲戚。如今,与俄罗斯族和京族齐名的外来民族——朝鲜族仍自称为“高句丽的后人”,就连朝鲜(韩国)英文名“Korea”也都源自“高丽”(高句丽的简称)二字。
与公孙氏并肩而立的曹魏,皇子曹操在辽西白狼山连续征战乌桓与高句丽之后,于辽西绥中县海边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脍炙人口的《观沧海》之歌,此为辽东边塞诗歌之始。
西晋、东晋时期的辽宁,一直以所谓的“蛮荒之地”自居,先后分别隶属于河北唐山的平州与营州。
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五胡”之一的鲜卑族登陆辽宁。其中的慕容、宇文、秃发等部落,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过前燕、后燕、北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七个政权,以及后来的北周、北魏、北齐等北朝,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影响深远。
鲜卑族隶属于“东胡”族,而“东胡”族即是辽宁西北方向的第二个族系。“东胡”中除了五胡中的鲜卑族,还有羯族和匈奴族的一部分,以及乌桓、林胡、北胡、北狄、山戎、令支、屠何、孤竹、柔然、瓦剌、鞑靼、库莫奚、霫族和契丹(辽朝)、室韦、蒙古(元朝)等蒙古语族部落,以及东胡族延伸出的突厥、丁零、高车、铁勒、回鹘、黠戛斯等突厥语族部落,甚至还延伸出塞种、斯基泰、雅利安等白人印欧语部落,另包括部分匈奴等乌拉尔语系部落。这些突厥语、乌拉尔语和印欧语部落,繁衍为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突厥)、塔吉克、俄罗斯(印欧)七族、西亚的土耳其、阿塞拜疆等国族以及青海的撒拉和甘肃的裕固等族,另包括中亚五斯坦国各族(哈萨克、吉尔吉斯(柯尔克孜)、乌兹别克(乌孜别克)、土库曼和塔吉克),以及欧洲、美洲、非洲、南亚、西亚和俄罗斯,以及大洋洲等世界各地的其他突厥语、印欧语和乌拉尔语地区。与突厥语族同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则繁衍成了青海的慕容鲜卑后裔——土族、甘肃的“蒙古回回”东乡族和保安族,这其中也包括建立过辽朝的“契丹”后人达斡尔族以及目前广为人知的元朝建立者、沈阳世居民族之一的蒙古族。另外一支鲜卑族后裔,与满族混血后,形成了现在世居沈阳的另一个少数民族——“现有许多兄弟在新疆”的锡伯族。“锡伯”与“鲜卑”近音,而从族源血统基因来看——锡伯族也许是真正的古代鲜卑族后人,可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新疆锡伯族居然仍在使用改良过的满语(通古斯语族的一部分),即“锡伯语”。鲜卑族灭亡后,还有一部分族人混入了汉族,甚至南下东南沿海的赣闽粤山区,与土著混合后形成了如今的客家人。客家人居住的土楼,即承继自北方鲜卑族“以土筑楼”的建筑传统。除了鲜卑族以外,这些东胡系民族常常南下翻越长城骚扰中原汉地,对中原广大人民造成人畜和财产的巨大威胁。为此,历朝历代汉族统治者不得不出资改进和维修这里的长城,用于更好地抵御这些名曰“东胡后裔”的北方少数民族。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的国都(之一)都建在辽西朝阳地区,常与东西晋及其它十六国争雄齐名,“龙城”朝阳“三燕古都”之美名可见一斑。
隋朝,辽宁仍隶属于营州。至唐朝时,具有鲜卑血统的唐高祖李渊和其子唐太宗李世民扎根在辽西高原山地与蒙古草原南缘的广大区域,受多流域文明影响,剽悍而包容,这也是后世子孙建立唐帝国通丝路的血脉之力。唐后,李世民东征辽东,将以朱蒙为领袖的高句丽灭亡。高句丽被灭后,留下的辽东故地并入河北道的安东都护府,定都辽阳。
五代十国时期,鲜卑族的近亲契丹兴起。历经三百余年养精蓄锐,再加上与汉族的不间断打击,迫使契丹南下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一带)建立辽朝,从916年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历仕210年,率北宋名臣石敬瑭吞“燕云十六州”阻止鲜卑和华夏奸臣残余于汉地之北,与北宋、西夏、南诏大理和吐蕃等政权对峙。辽朝设立“五京”,其中的“东京”就位于如今的辽阳。辽朝生长于西辽河,辽河则因为流域辽阔而得名。西辽河成就了辽朝,辽阳也因辽朝在此定都而得名,就连辽宁省的省名也是因为辽河与辽朝命名的。时至今日,辽宁仍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在辽朝契丹族统治时期修建的辽塔。辽塔上尖下方,酷似宝塔,是当时辽朝用来宣传外来佛教和保存遗骸、贡品的信物。
辽朝之后是金朝,金朝与西夏、大理和南宋以及后吐蕃对峙。沈阳在金朝时为“乐郊”之地。金朝于1125年攻灭辽朝,历仕119年,由女真人太祖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在同属东北的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建立,1234年被蒙古元朝攻灭。
女真人是辽宁历史上最近的少数民族之一,本名“肃慎”,是辽宁东北方向的一个族系,是“东北三大族系”之一,是构成中国东北乃至北方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主要族系。“肃慎”起源于“秽貊”,因西征“东胡”后裔和汉地而强大,“肃慎”即是这个民族在周朝时期的名字。肃慎一作“诸申”、“朱里真”,秦汉时,肃慎改名为“挹娄”,魏晋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曾建立过位于黑龙江东南部的“渤海国”政权。早期的肃慎,分粟末、白山、黑水、安车骨、拂涅、伯咄、号室七部。东北三省别名“白山黑水”,就出自古代肃慎族七个部落中的其中两个。到辽宋金元时直至明末、清朝前期,“女真”一直是“肃慎”的唯一后裔族名。清朝后期,女真改名为“满洲”(族)。金朝时女真继承辽朝契丹版图,仍以东京路(辽阳)为都,咸平(今辽宁开原)、上京、北京等路的部分也拼合成了现在辽宁版图的一部分。
金朝灭亡后,源自鲜卑族和契丹族近亲,同属东胡的另一支自称“蒙古(族)”(在本语言里意为“永恒之火”,一作“蒙兀”)的部落首领——孛尔只斤氏(包氏)人铁木真,以“成吉思汗”之名号,于1206年从蒙古国草原东克鲁伦河畔向东南跨越一千多公里放弃辽阳,定都沈阳,号称“春都”。在“春都”,成吉思汗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大蒙古国”,后其子忽必烈将都城经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中都(今河北张北)后迁址大都(今北京)。元朝迁都北京后,建立了广布亚欧大陆(除南亚次大陆、东南亚、欧洲、阿拉伯半岛和日本以外)和旁边岛屿的广达330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世界第一大帝国“蒙古帝国”(其中包括金帐、伊尔汗、察合台等汗国),并于“春都”故地设立“辽阳行省”,辽宁即位于该行省的南部。
十四世纪中期,一个早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孤儿(也有人说是汉族)——朱元璋在改信某民间教会(可能是明教)后,于1368年的安徽凤阳县参加会师,杀灭元朝,改都南京,建立了国祚276年的王朝——明朝。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能是一个具有汉族生活习惯的回族人。根据中国历史学家白寿彝的考证,尽管朱元璋一家早期信仰回教(伊斯兰教),但自身经过汉人的洗涤,已经具备了一些汉族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喜食猪肉(包括猪肉炒黄菜)、爱喝酒等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行为。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率常遇春、胡大海、李善长、刘伯温、李文忠、傅友德、冯胜、邓愈、徐达、沐英、蓝玉、汤和等数十位回族(一说汉族)士兵将领从南京、北京、沈阳等地出发保卫国土,加上建文帝朱允炆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出走朝觐以及“武宗信(伊斯兰)教”、在全国各地募捐狂修清真寺和考古学发现的皇室中的阿拉伯因素都在印证明朝的“回族文化特征”。这也证实了台湾学者王明珂眼中的“回回明满洲清”和“崖山之后无中国”的定论。随着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夺权篡位从南京迁都沈阳(后迁都北京),迁入沈阳的回族人跟随着士兵逐渐增多,在西关(回回营)、东关、皇姑屯等地兴建了许多清真寺,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又新建许多清真饮食店(饭馆)和一些回民店铺,回族在沈阳逐渐成为一个最具活力的世居民族。目前沈阳地区的大部分小吃、饮品,如鸡架抻面、回头、烧卖、油旋、焖面、小槽糕、羊汤、馅饼、爆肚和芬芳四溢的青砖茶等,几乎都是沈阳回族的独创。
明朝后期,沈阳以北既有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中的瓦剌、鞑靼、朵颜、兀良哈和纳哈出等势力,也有长白山腹地正在崛起的后金(女真),更有朝鲜半岛上的如今的沈阳世居民族——“朝鲜族”这个民族成分来路不明的同为“汉字文化圈”的汉族亲兄弟。为保护从北京通往朝鲜半岛的通道,阻隔蒙古、女真对汉地的侵扰,明朝当局重修万里长城。这条长城从丹东虎山算起,向西经绥中锥子山南的山海关老龙头,历经辽、冀(京、津)、晋、蒙、陕、宁、甘等地,绵延万里,成就了中国保存最完好、形态最坚固和典型的历代长城。明朝还在长城附近的绥中、锦州、辽阳、开原、抚顺、虎山以及沈阳等地设立了多个“马市”,用于运输蒙古的皮毛、牛羊肉奶制品与女真的药材、貂皮、珍珠、野味、山珍等对汉地进行交流贸易。目前全国长城总长度约21197公里,其中辽宁段2500多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11%以上,而全国明长城长度约8852公里,其中辽宁段1236公里,占全国明长城总长度的14%,拥有自燕、秦、汉、高句丽直至明、清(柳条边)等多个朝代的长城。辽宁是秦、汉、明三朝长城的东端起点,夹在长城两个东端起点——山海关与虎山长城之间的辽宁长城,尽管大部分墙体无存,但这里孕育出的民族精神依然与华夏文明同在。
在古今的沈阳,有燕、秦、汉、明等多朝长城,也有清代的柳条边,中国的几大王朝,不约而同地将沈阳作为重要防御的要塞,这种从古至今的准确选点,正是选中了沈阳作为推动东北的机枢。也就是在这里,汉代的夫余国,留给今天的沈阳一个夫余村;上文中提到的高句丽,这里留下了十多座高句丽陵墓,同时也包括几座“上城”;唐代薛礼(薛仁贵)征东,留给沈阳城郊一个“薛礼村”;渤海国时,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军事要塞;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这里成为太子的“东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这里称帝,金兀术把钦徽二宗在这里关押多时;元朝成吉思汗、忽必烈二帝在“春都”建功立业扩展蒙元;明朝朱棣在此夺权迁都,后有名将李成梁在这里剿杀女真、蒙古诸部;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在此定都,以“清”代“明”,始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美誉;从明朝开始抗击倭寇,经1894年甲午战争和1904年日俄战争再到1931年抗日战争、1948年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这里同样孕育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义勇军”、“八路军”等一批作风精良的具有革命传统的军队,我们所唱诵的经久不衰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在这里……
目前,辽宁省内几乎所有14个地级市都有长城遗迹存在。而沈阳,因为城区内有多条明长城遗迹,成为全国唯一在城区内拥有明长城遗迹的省会城市。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东起丹东宽甸县的虎山,经凤城、本溪、抚顺、铁岭、开原、昌图、法库、沈阳、辽中、辽阳、台安、营口、大洼、盘锦、盘山、凌海、锦州、葫芦岛、兴城、绥中,经锥子山止于河北山海关老龙头。从卫星夜景图上可以看到,从辽西山海关经葫芦岛、锦州、盘锦、鞍山、辽阳、沈阳、抚顺、本溪、丹东组成的线路正好和明长城遗迹重合,而辽宁省的许多城市也都建在长城遗迹之上。由此,辽宁的“城市长城”地位在当今的社会仍可见一斑。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后金的崛起,辽宁境内的明长城屡次被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攻破,在1644年伴随着清军进入山海关,在九门口决战的李自成、刘宗敏等人率兵东攻沈阳城杀害包括唐通在内的无数明兵,(明)崇祯皇帝终于逃亡到北京景山自缢,此后明朝全面灭亡,清军攻占北京并以此为国都。此时,镇守辽东的吴三桂因“冲冠一怒为红颜”随妻陈圆圆离家逃亡至北京西山,在沈阳浑河与后金军血战的女将秦良玉也在跟随清兵进京途中四年后(1648年)病逝,整个明朝的江山基业由此凋零。清前文化肇始于沈阳。十七世纪前期,“满洲”于辽宁新宾县一带的一个“爱新觉罗”(在该语言里意为“黄金部落”)氏平民——太祖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都建立“后金”时确立,历仕1636年皇太极迁都沈阳改名“清朝”、1644年顺治入关、17-18世纪康熙乾隆盛世、1840年鸦片战争,直至1912年宣统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享国296年,历仕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溥仪)等12位皇帝。如果从1931年溥仪建立日本侵华时期傀儡政府“伪满洲国”至1945年灭亡算起,国祚329年,是秦朝之后国祚最长的一个朝代。“后金”的前身是曾经的“女真”人,有海西、野人和建州三个部落,努尔哈赤即属于女真建州部。而海西女真则有叶赫、乌拉、辉发、哈达四个部落,这些部落早在后金时期即被努尔哈赤征服。年号“天命”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16年在辽宁新宾县建立“后金”,国都定名为“兴京”。1621年迁都辽阳,别号“辽京”。1625年因明朝不满,努尔哈赤决定于1625年迁都沈阳,国都定名为“盛京”。从此,“盛京”成为沈阳的曾用名。1636年皇太极继位称帝,将“后金”改名为“清”,年号“天聪”(一说“崇德”),国都仍在盛京(沈阳)。1644年清兵帅多尔衮(努尔哈赤的儿子之一)经沈阳入关(山海关),顺治帝继位,先后同化蒙古、回、藏等各少数民族和大部分汉族组成“八旗精兵”,以正、镶两边,红、蓝、白、黄四旗牵头,继承着古代历代帝王关于战术上从未完成过的未竟事业。清朝迁都北京,沈阳成为陪都,每年皇帝都要派大臣携诸嫔妃东巡盛京祭奠先人。这时,沈阳还有一个别名叫“奉天”。“奉天”和“盛京”一样,都是满语“mukden”(一作谋克敦、茅古甸、蘑菇屯等)的意译,都具有“天眷盛京”这四个字的文化内涵。清朝灭亡后,“满洲”被改名为满族,满族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汉化,就连语言也已经改用汉语——这就意味着满语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沈阳故宫、关外三陵(福陵、昭陵、永陵)、南北市场和著名的北京故宫、河北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北京的圆明园和颐和园、天坛、北海、雍和宫等诸景,不外乎都是满族皇室筚路蓝缕、审时度势不断超越本族自我,实现“天下大同”的著名佳作。旗袍、春节、萨其马(一种小吃)、东北菜、跳大神、二人转、满汉全席等都是由满族传入渗透到中原汉地的文化产物。如今满族已成为沈阳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和六大世居民族之一,沈阳也成为全国满族人口最多的大城市。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满族全族人口超过1100万,是仅次于汉、壮、维吾尔、回和苗的第六大民族和第五大少数民族。如今与满族属同一源流的,除了满族与东胡后裔锡伯族混血形成的另一个沈阳世居民族——锡伯族,还有内蒙古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黑龙江赫哲族等民族,不过那后三者均属于所谓的“野人女真”部落的后裔。
1840年,清嘉庆年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关内的河北、山东等中原地区接连发生干旱、洪涝、高温、地震、龙卷风等一系列灾害。此时的清政府郁郁寡欢,大批中原地区的汉族(也包括回族)百姓,有的经河北山海关入关(主要是鲁西和河北、河南、山西移民),有的渡过渤海海峡(主要是鲁东移民),还有的翻越燕山走喜峰口或者古北口等关隘,分批进入东北地区,其中就包括辽宁和沈阳,这次人口迁移大潮被历史学家称为“闯关东”——这是与湖广填四川、下南洋、走西口并称的“中国四大大规模移民事件”。此后的100多年间,中国东北成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当时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这为辽宁和沈阳地区的汉族人口的增长与提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鸭绿江南岸的朝鲜半岛自19世纪末期已发生多年自然灾害,来自朝鲜半岛的移民为避免压迫,也为了离开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加上1891年沈丹铁路(辽朝铁路)建成后清朝与朝鲜两个国家不断有密切往来,于是有大批朝鲜族人,上至官员、知识分子,下达农民、工人、乞丐等迁入东北、辽宁和沈阳地区,使得沈阳的朝鲜族人口增长到鼎盛时期的40-50多万人,由此成为沈阳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少数民族,也是沈阳六大世居民族之一。民国时期,沈阳的朝鲜族人口和地位甚至超过了本土的满族,要知道当时沈阳本地的满族人还不到20多万人。如今的沈阳满族,大部分都是由具有满族血统的汉族人改的“假满族”,民族血统成分暂时无法估计。与朝鲜族一同进入沈阳的,还有从明末倭寇时期经1894年甲午战争至1931-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满怀“侵略”、“共荣”野心开发东北的超过30-60万日本移民(即大和族),以及19世纪末经中东铁路迁来的包括犹太人、欧洲人、白俄难民在内的大批前来谋生的俄罗斯(苏俄)移民(即俄罗斯族)和如今拥有100多个国籍的外国侨民。如今,在沈阳最繁华的西塔韩国风情街,你可以找到关于朝鲜族和整个民族未来的一些蛛丝马迹。但目前,如今的沈阳朝鲜族人口只有不到10万人,人口负增长比较严重,女多男少。
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催化剂”

近现代时期,辽宁和沈阳地区历经1840年鸦片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2年辛亥革命与民国成立、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1921年“七一”建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新中国的前身)成立、1924年直奉战争(张氏父子)、1927年红军南迁长征、1931-1945年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1947年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1949-1953年的(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等多次历史事件,作为14年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新中国“四国”(国歌、国旗、国徽与国庆日)素材奠基地,该地人民经过与无数外敌内乱搏斗,孕育出抗战精神、长征精神、解放战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多种优良和伟大的红色精神谱系。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74年来,作为老工业基地、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共和国工业奠基地”,沈阳曾孕育出1000多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包括汽车、电灯、报纸、照片、内衣、机器人、数控机床、蒸汽飞机、航母、起重机、变压器、计算机(电脑)等工业产品。今日,蛟龙号潜艇、神舟飞船、长征运载火箭、北斗导航gps、东方红人造卫星、598号原子弹、青海氢弹、天舟货运飞船、天宫国际空间站、天河超级计算机、华为新技术电子、贵州“中国天眼”、“歼系列”军用飞机、三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葫芦岛核潜艇、东风洲际导弹、量子计算机、c919商用客机、高铁“复兴号”等一大批工业和科技成就产品以及其中的许多零部件都生产自辽宁和沈阳地区。大批从全国各地迁入的超过数百万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迁入沈阳,这其中也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56个民族成分的人才。由此,也带来了沈阳地区的人口风格之多元。并涌现出雷锋、郭明义、罗阳、韦慧晓、杨利伟等辽宁地区一大批知名人物,成就了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英模精神”。
这种“公而忘私、勇往直前”的“沈阳性格”,屡次在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一些重大事故张脱颖而出。1931年、1954年和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沈阳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抗洪、“捐款爱心献丹青”,在辽沈大地立起“中国抗洪抢险第一旗”。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5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辽宁旅顺-河北唐山8级大地震两次发生在辽宁地区的地震,以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级地震,勇敢豪迈的辽宁人,先后动用无数人力物力,捐款金额达数百万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单是2008年汶川地震,辽宁人就把对口支援的极重灾区——四川省绵阳市安县(今安州区)作为“辽宁省的第45个县”参与行政支援。此外,四川阿坝州的九寨沟和若尔盖两县,也被辽宁省政府用于对口支援。2008年,辽宁省以总投资40.2亿元支援安县并实施了102项工程。此外,2006年三峡工程的对口支援、2010年西南干旱、2014年南水北调开通、2020年郑州洪水以及各种台风灾害抢险救援之时,同样也有辽宁人以及沈阳人的无私援助。其中,辽宁省以及沈阳市、大连市分别支援重庆市奉节县、忠县以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一次重大的疫情往往比自然灾害更显人情道义。1910年东北大鼠疫,华人医生伍连德主动请缨在沈阳“清缴”病源,守护了当时四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1931年沈阳霍乱、1958年血吸虫病、乃至1988年的上海甲肝、2003年“非典”(sars)疫情和2009年的“h1n1”甲流疫情,辽宁人同样以“老大哥”的身份和捐款捐物、义卖义演、加油打气、行政支援等实际行动为抗击各种传染病疫情向全国人民贡献出一切力量,成功打赢各种传染病疫情的考验。进入2020年(一说2019年)-2023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疫情。它从东北起源,发祥于武汉,给全国和世界人民尤其是湖北、武汉和辽宁、沈阳人民带来了严重考验。截止2023年4月,全球有超过7亿人感染新冠肺炎,造成664万人死亡。全国则有累计超过900-1000万的新冠肺炎患者,并造成4万人死亡。自1月25日“武汉封城”起,辽宁省连续派出12批由2100多人组成的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市区,以及素有武汉“小汤山”美誉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小汤山医院,并在二月份与宁夏、福建一同支援湖北省襄阳市,4月4日清明节时期全国默哀一天。进入2020年以来,沈阳、大连两地新冠疫情屡次频现,辽宁人同样以“大无畏”的抗疫精神享誉全国,为世界无数人民所褒扬。这也是辽宁人的“无私大爱”。
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辽宁先后帮扶新疆塔城地区、兵团的白杨市(第7师)、石河子市(第8师)、额敏县(第9师)、西藏那曲市以及青海8市州(包括西宁、海东等)、贵州9市州(包括贵阳、六盘水、毕节、遵义等)和四川3州、甘肃2州、云南怒江和迪庆2州,以及红色革命老区江西赣州市和湖北黄冈市。2012年,辽宁和沈阳地区gdp连续多年“负增长” ,东北振兴迫在眉睫。国家发改委提倡辽宁、沈阳、大连分别与江苏、北京、上海“对口合作”,在之后的10年内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经济效果。
现代历史学证明,沈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胡、肃慎、秽貊与汉族四种族系的冲撞之地,进而成为东北千年文明的枢钮。以沈阳为界,沈阳以南的辽河平原紧邻华北平原,南部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的是以农耕为生计的华夏汉族和榆椮(羌藏氐)族群;沈阳以北的松嫩平原是以渔猎为主兼游牧和农耕为生的肃慎族群,其后裔主要是蜚声中外的满族和锡伯族;沈阳以西为东胡族系,其后裔主要是蒙古族,另有清末从欧洲迁入的俄罗斯人(白俄后裔,非俄罗斯族),沈阳以东的长白山区则为秽貊族系,其后裔是两个外来民族——朝鲜(韩国)族和日本的大和民族。沈阳这个地理上的轴心,成为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四大族系相互接触、竞争、攻伐、融合、碰撞的机枢。也正因为如此,2022年,沈阳成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全部集齐56个民族成分常住人口的大城市,少数民族人口95万人(沈阳市人口9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全市10%以上,拥有30-40余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于是,整个沈阳城,这座摆向四方的历史舞台,成为历史上众多中原王朝直接统治的汉族地区的最北端,也是众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学习、摹仿中国汉文化,交易和掳夺汉人的最前沿。在这座中国知名的强悍的夹缝当中,这座边城成为了批量生产中国精英的实验地,也是一个享誉全国的“英雄城市”。
沈阳地区见证的无数场征战,却是产生一代代东北人乃至中国人的背景,是东北这块陆地改朝换代、物竞天择的轮换;作为中国人的一座"生产车间",沈阳见证得更多的,就是"英雄百战穿金甲"的烽烟。从东面,有长白山中山高林深的高句丽王城寨,在西面,有科尔沁沙漠中来去无踪的蒙古军;在北方,有善于冬战苦战的夫余、女真等部落;在南方,有循环不绝的中原王朝。从这四位一体的命运复合体之中,一代代中国人也被产生出来。时间,在沈阳城没有形成自然的年轮,而是一代代辉煌的兴起,转瞬间,却是整片文化的湮灭。既然历史如此钟情开原,也必然把历史深处最核心的、最残酷无情的命运给予这座城市。
如果把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当成一块大平原,而东北的辽河平原与松嫩平原则属于一块小平原。这块小平原,逐渐成为中国文明的实验地,从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史的发源地,直到清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中国政治试管"的实验地作用,已明白无误地显露出来。东北人,在这种试管中,一代代在这里实验、生长,最后走出东北小平原。
三、维护国土安全的中流砥柱

辽宁和沈阳地区因其是“中华文明发祥地”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区”的历史,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这是维护国土安全的历史文化底蕴。
前面提到,只有稳住满蒙,守住中原,固住朝韩不让苏俄、欧美甚至日寇侵占,不让其被挑唆分裂,才能保证国土安全。
一个在经济上羸弱的颓废的辽宁省能承担这个责任吗?
因此,凡治东北者必强化辽宁,凡治辽宁者必强化沈阳,只有中流砥柱坚固才能抵御惊涛骇浪;凡欲弃东北者必弱化辽宁,凡欲弃辽宁者必弱化沈阳,日削月蚀终弃之。
四、保持生态安全的屏障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
自然生态方面,辽宁省是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水土涵养区和东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区。
辽宁和沈阳地区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等中国其它地区进入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和东北亚的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的咽喉枢纽和东北地区面向世界的战略前沿,也是中国“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面向东北亚、东南亚和欧洲、中亚、西亚国家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得天独厚。从曾经的沈阳军区,到如今的北部战区,沈阳一直都是行政驻地中心,同时这里也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驻地和最高法院第二巡回法庭的所在地。
在社会生态方面,辽宁和沈阳地区地处多民族、多文明、多国家、多文化的包围之中,是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往中心。
没有水资源保障,辽宁和沈阳地区的自然生态恢复和保持只是幻想。
辽宁辽河流域的人均用水量全国最低,生活都是问题,用什么保护生态安全?
没有经济保障,辽宁和沈阳地区的社会生态恢复和保持同样只是幻想。
辽宁省是全国GDP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的省份,而沈阳市2022年的GDP仅为约7700亿元,不仅比大连的8400多亿元低了近800多亿元,就连GDP“北方十强”、“全国30强”也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先后被长春、昆明和厦门等一些城市相继超越。人都留不住,用什么维持社会生态安全。
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
欢迎全国各族人民到沈阳旅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丹东网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巅峰设计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