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

丹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回复: 0

这块祖孙合葬的墓碑何以感人至深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4-21 09: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北京晚报》4月5日报道,在湖南长沙凤凰山遗爱人间公益纪念陵园,其中的一方墓碑上镌刻着两个人的名字。墓碑上的两张照片,一位是青涩的少年,一位是慈祥的老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一对祖孙的合葬墓。
孙子叶沙陵赛,是一位热爱篮球的阳光少年,家人和朋友都喜欢叫他叶沙。因为突发脑部疾病,2017年4月27日,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6岁。叶沙的父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捐献儿子的器官,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7名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等来了希望。叶沙的心、肺、肝、两个肾、一对眼角膜,让他们重获新生。三年后,81岁的奶奶唐端华去世,家属考虑到祖孙两人的深厚情感,家人们决定,捐献叶沙奶奶的眼角膜,并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
器官捐献的功德,我们从上述“1人捐献,7人新生”中就不难体会。在这则感人故事中,我为祖孙二人的直接奉献肃然起敬,也对其家属的深明大义由衷钦佩。器官捐献的社会意义有多大?我们不妨通过一些数据来看。在某三甲医院,等待肾源的患者就达600多人,但因供给短缺目前每年只能做100余例,供求失衡显而易见。然而6:1的供求,已经是逐年提高的数据了,前些年的供求比例比这还要低。无疑,这是社会新文明逐渐取代旧观念的标志,也是器官移植等待者的福音。
说到器官捐献,笔者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电视台曾经播放过这样一条消息:著名眼科专家、原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张晓楼教授,生前订立捐献协议,把自己的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当张教授去世,他的两个学生在摘取他的角膜前,向其遗体鞠躬致敬,然后默默开始摘取恩师的角膜。看到这里,笔者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一个眼科教授,全国最权威眼科医院的院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示了什么是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功德,令人慨叹不已。
捐献器官造福他人,其正面效应不容置疑,但是在当前的中国,“死后全尸”仍被认为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捐献器官,对于很多人来说,仍是一个很难被接受的感情与观念禁区。正因为此,我们的社会组织,才应该拿出更多的作为,最大限度地倡导人们转变观念,促使更多的人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渴求的人。
这其中,对生前立下捐献协议者、以及对逝后做出捐献决定的家属,给出“以全社会名义”的褒奖,应该是一项最有力的倡导。从上述“祖孙合葬”的新闻中,我们才知道长沙还有这样一处“遗爱人间公益纪念陵园”,让那些器官捐献者集中长眠于此,接受人们的追思与敬仰,这不就是“以全社会名义”褒奖的一种形式吗?因此,我既要为那些器官捐献者送出我的由衷敬意,也要为“遗爱人间公益纪念陵园”的开创者大大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丹东网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巅峰设计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