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交通互联互通 促进上合发展共赢(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记者 李嘉宝

  10月9日,一列满载汽车配件、食用油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发出。这趟班列共装载102个标准集装箱,经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目的地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是上合示范区今年开行的第863列中欧班列,数量已达去年全年发运总量。

  交通兴,百业旺。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积极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标准规则“软联通”,全力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人员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

  持续织密交通网络

  一辆辆货运汽车穿梭不停,数台大型龙门吊有条不紊地装货、卸货,铁路线交错向远方延伸,货运班列正鸣笛启程……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内,呈现一派物畅其流、货达四方的火热景象。

  作为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上合示范区依托多式联运交通枢纽优势,持续拓宽国际物流大通道,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互联互通的一个生动缩影。

  青岛海关日前发布数据,截至今年8月,上合示范区共到发中欧班列4002列,发运集装箱32.8万箱,运送进出口货物达276.3万吨。目前,上合示范区已常态化开行国际班列路线22条,通达23个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4个城市。

  “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上合组织成员国间合作成果亮眼。例如:中欧(中亚)班列驰骋亚欧大陆,开行数量屡创历史新高;途径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双西公路通行顺畅;在中吉乌铁路等新项目建设上达成共识;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公路建设不断推进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杨进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上合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和地区合作倡议深度对接的背景下,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取得新进展。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提出建设中哈第三条跨境铁路,即塔城—阿亚古兹铁路。今年6月,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中吉乌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

  杨进指出,在标准规则“软联通”方面,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合力提高进出口货物通关运输效率和便利化水平。

  日前,一辆满载医疗用品的TIR(国际公路运输系统)运输车辆缓缓驶出中国传化(上合)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这批货物经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境,沿中吉乌国际道路驶向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全程只需在上合示范区进行一次查验,此后沿线过境国家免于查验。据悉,TIR是建立在联合国公约基础上的全球性跨境货运通关系统。TIR车辆“出海”,可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放行、一车到底”,整个流程无需换装、转关,简便快捷。

  释放更多合作机遇

  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一处电商基地,22岁的哈萨克斯坦姑娘艾格丽姆正在进行网络直播,为跨境商品“带货”。这份“超出想象的工作”让她很有成就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艾格丽姆在社交平台上积累了数万粉丝,月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作为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公路、铁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人货两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跨境而建,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仅凭护照或出入境通行证就可自由出入,进行商品采购、贸易洽谈。

  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东郊的中白工业园,厂房林立,各国企业云集,生产线24小时忙碌不停。工业园临近明斯克国际机场、铁路和M1/E30公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园区建设时期,大量的物资可直接通过中欧班列运送到这里。未来几年,这里有望建设铁路场站,中欧班列的货物可以直抵园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稳定跨国供应链。

  在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瓜达尔港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过去11年间,瓜达尔港从废旧码头发展成为现代港口。近日,由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新国际机场举行竣工仪式。如今,随着港口业务不断拓展,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与新机场组成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为地区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伴随着交通线路的延伸及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这样的互利共赢故事,正在多个上合组织国家写下新篇章。

  “随着上合组织框架下各领域双多边合作走深走实,各国间人员及经贸往来需求越来越大,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符合各国发展利益。这为加强交通‘硬联通’‘软联通’合作提供了动力。”杨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