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京剧艺术博大之美

  作者:池浚(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30周年,程砚秋诞辰120周年,同时也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纷至沓来,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京剧的热情,掀起了一波新的“京剧热”。如今,京剧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展现出勃勃生机。面对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怎样才能更好地去欣赏呢?

如何欣赏京剧艺术博大之美

梅兰芳演出的京剧《洛神》

  蕴含乐舞的神采,渗透诗词的风骨,彰显书画的意境

  京剧诞生于清代,在中国戏剧殿堂中占据显赫地位。它既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百姓通过观看京剧了解历史知识、社会风情、世相百态,树立道德伦理观念,提升审美品位。

  京剧蕴含乐舞的神采,渗透诗词的风骨,彰显书画的意境。正如梅兰芳大师之子梅葆玖先生所言:“我父亲的中和之美跟孔老夫子的中庸之道是一脉相承的。”梅兰芳等戏曲大师的艺术表演蕴含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也因此,京剧给人的印象是“博大精深”,欣赏京剧似乎要先有知识储备,做好“预习”,方能领略真谛。这种门槛效应,往往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京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语汇,这些精心设计的表演手法,虽富有深意,却不易被初次接触的观众所理解,从而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但其实,即便不能完全看懂京剧,也不会影响欣赏京剧的美。

  如印度诗人泰戈尔这样的大文豪,在面对京剧时也曾陷入“看不懂”的尴尬境地。1924年,梅兰芳为来中国访问的泰戈尔一行演出新编的大型神话京剧《洛神》,演出后的第二天,梅兰芳和梁启超、姚茫父、齐如山等社会名流为泰戈尔饯行。席间泰戈尔即兴赋诗一首,用中国的毛笔书写在一柄纨扇上,赠给梅兰芳留念:“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尽管语言不通,泰戈尔仍被京剧的魅力所吸引,他以诗意的语言,将京剧比作被面纱遮盖的美人和被水雾笼罩的峰峦,表达了对京剧虽未全懂却仍能感受到的朦胧之美的赞赏。

  泰戈尔的故事启示我们,京剧的“看不懂”并非一种缺陷,反而为其增添了一层神秘而迷人的面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在这门艺术中发现各自心中的美。京剧之美,在于其多面的展现,无论是清晰明了还是朦胧含蓄,都能触动人心,激发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与追求。

  因此,面对京剧这一传统艺术,我们或许无需急于“看懂”每一个细节,而是应该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韵味,让心灵在京剧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体验那份独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

如何欣赏京剧艺术博大之美

京剧《三岔口》中演员的表演

  “虚实相生”的美学观念,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

  对于当代观众,若想揭开京剧的神秘面纱,深入领略其艺术魅力,需要“看懂”京剧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规律。

  京剧讲究程式性。“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歌”包括唱、念,“舞”涵盖做、打,“演”是表演,“故事”则是情节,以人物形象塑造贯穿其中。戏剧理论家齐如山将其中的原理概括为:“有声必歌——极简单的声音,也得有歌唱之义。无动不舞——极微小的动作,也得有舞蹈之义。”因此,京剧的声音并非生活话语的音声腔调,而是有旋律、节奏、调式的歌声;形体非生活中的肢体运动,而是韵律化、节奏化、美化的舞姿;文辞也不是通俗白话,而是充满韵味的诗化语言。理解这些基本要素,是“看懂”京剧的第一步。

  进一步,掌握京剧行当划分至关重要。通过行当能更好理解角色性格和剧情发展。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又有更细分支。行当既可以指剧中人物类型,比如诸葛亮是由老生扮演,也可以指演员技法分类,比如梅兰芳是唱旦角的。生行是男性角色,旦行是女性角色,净行是性格强烈的男性角色,丑行一般是诙谐幽默的男性角色,不同行当人物性别、身份、性格特征等各异。京剧演员自入行起,就各自钻研自己所在行当的表演技艺,形成技术专长,比如青衣就是以唱功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