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黄河知中国——《黄河中国: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创作谈

  【著书者说】

  作者:刘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自古以来,大江大河牵动着文明的变迁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写黄河就是写中国,2016年我开始创作《黄河中国: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以下简称《黄河中国》),为此亲临黄河,力图使自己的写作接近原生态,使读者能感受到更具现场感的黄河。近日,《黄河中国》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此可以告慰往昔黄河上的峥嵘岁月,也对自己多年从事的黄河文化及其文学研究作一小结。

临黄河知中国——《黄河中国: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创作谈

《黄河中国: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

刘宁 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田野考察与黄河之旅

  2016年春节,我前往山西运城平陆县梁家滩探亲,触发了书写黄河的想法。晋南黄土高原上的山山梁梁、沟沟坎坎,冬日黄河岸边笔直的白杨树林,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厚的历史人文令人赞叹。我在中条山里寻找“假道伐虢”之处,鹳雀楼上欣赏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观。遥望对面的黄河与三门峡,一个“黄河岸边的家”的意象在心中油然升起。我决意要写出一部关于黄河流域现代文明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变迁的作品。为之,须实地考察黄河干流、支流及其主要地域,以黄河流域自然、人文、社会生活展现当代中国嬗变,反映两岸老百姓的生活变化。

  《黄河中国》的副题“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与正题构成互文关系。“大禹走过的土地”暗示着九州、中国,“踏遍”表明这部著作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著作。田野调查是指受过训练的学者走出书斋,开展科学实证调研活动,以观察和深度访谈,记录在田野中的所见所闻,对事件、人物进行严谨观察与分析,从而把观察到的结果提高到理性认识层面。《黄河中国》以实地走访的形式探寻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情民俗,以及黄河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从而展现近现代黄河风貌与人民生活。从2016年至2018年,我在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行走,历经三个春夏秋冬,跋涉5000多公里。采取边走边看边读,边体验边思考的方式亲近母亲河。

临黄河知中国——《黄河中国: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创作谈

黄河中山桥

  通过黄河田野考察,我获得了三类材料,第一类是地方文献资料。陕北佳县文化馆的同志给了许多他们近年出版的地方文化资料。潼关方面的资料更丰富,涉及历史文化、金矿开采、生态保护以及文学创作。第二类是田野上遗存与保留的各类黄河碑刻、景观文字介绍。在山西平陆黄河边收集到关于中条山六六战役状况,在青铜峡宁夏水利博物馆收获两千多年来宁夏地区引黄灌溉资料。第三类是遇到各式各样的黄河人,拍摄下许多弥足珍贵的黄河照片。比如在柳园口遇到郑州河防局的工人,身穿印着“黄河”字样的服装在河堤上巡逻,在宁夏同心县山区一个回民家里碰到一群渴望知识的孩子。

  《黄河中国》展示笔者行走黄河所见的壮美自然景观,呈现黄河自然文化的丰富内涵。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下,穿越黄土高原、奔流在华北平原上,以向世人展现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自然样态、山河文化与生态哲学。位于陕北吴堡的大同碛又叫黄河二碛。黄河在这里因为沙石聚积,河道变窄,故而山西碛口镇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在陕北榆林天台山上,黄河如玉带般蜿蜒在黄土高原。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神泉园,看到黄河与库布齐沙漠相握。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汇集了峡谷、湿地、塔群、古渠等众多景观。山陕黄河大峡谷是黄河上最长的峡谷,左襟山西、右带陕西,黄河在峡谷里蛇曲而行,构成壮美的九曲十八弯自然景观。然而,黄河最美的自然景观在入海口。铺天盖地的芦苇、波光滟滟的湖泊、随处可见的滩涂,迁徙季节,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等珍稀鸟类在这里捕食、翱翔、栖息。